中国电子技术网

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

 
 

软件定义汽车风潮下,中间件的意义是什么?

关键词:软件定义汽车 中间件

时间:2025-07-15 11:31:24      来源:网络

你应该也听说过软件定义汽车(SDV),跟着它,中间件(Middleware)彻底火了,不论是车企、Tier1还是软件厂商,谁都想在这个市场上分一杯羹。

你应该也听说过软件定义汽车(SDV),跟着它,中间件(Middleware)彻底火了,不论是车企、Tier1还是软件厂商,谁都想在这个市场上分一杯羹。

那么,中间件到底是啥?其中有什么技术值得关注?目前有哪些玩家在入局?

 

软件定义汽车与中间件

事实上,中间件因为比较抽象,一直是一个“看不见的底层”,不像感知、规划等模块能直观体现“技术亮点”,所以经常被人忽视。

中间件在IT和其他行业中已经存在多年,不过,在汽车行业中,中间件的定义有所不同。

广义来讲,中间件指的是应用程序与系统软件之间的抽象层,隔离底层系统细节,使开发者专注于应用程序特定任务。而在汽车领域来说,中间件运行于分布式、异构汽车电子电气(E/E)架构中,核心功能包括通信支持和结构化软件执行,是连接应用程序与系统软件的关键层。汽车软件堆栈中,中间件位于操作系统之上,为应用程序提供API,支持跨ECU、跨系统的交互。 

图源丨Aptiv

所以,汽车行业对于中间件的定义是一种在车辆电子控制系统中,位于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之间的抽象层,为不同ECU和软件模块提供标准化的接口和服务。它主要功能是屏蔽底层硬件复杂性,通过定义一套架构、方法学和应用接口,实现了标准化接口、高质量无缝集成、高效开发及复杂系统的新型管理模式,从而提升软件的管理性、移植性、裁剪性和质量。

图源丨Aptiv

从历史上来看,20世纪90 年代,因ECU通讯接口混乱,博世推出CAN协议,推动中间件雏形出现。后来,为统一标准,AUTOSAR诞生,Vector、ETAS(博世旗下)等企业主导传统中间件市场。

这几年,之所以汽车中间件突然爆火,所有厂商都开始加入,有多重原因:一是软件定义汽车(SDV)兴起,OTA 更新成为主流,中间件支持模块化设计,简化升级流程;二是SOA 架构普及,中间件是 SOA 的核心支撑;三是SDV下,汽车电子电气架构(E/E)朝向集中化发展,从分布式(Flat)向域控(Domian)继续向区域控制(Zonal)发展,集中式架构下,异构 SoC(集成 CPU、GPU、AI 加速器等)需中间件统一抽象接口,降低开发难度;四是软硬件解耦,中间件充当了关键角色,为算法提供标准化接口,避免重复开发。

总之,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的兴起推动域控制器普及,硬件架构从分布式转向集中化(多 SoC/MCU集成),数据量与复杂度激增,传统中间件难以满足需求,催生新一代中间件。

 

盘点主流中间件

汽车中间件可以粗略分为两种:一种是通信中间件(FastDDS、SOME/IP、Zenoh),一种是架构平台(AUTOSAR、ROS 2)。此外,也可以按照开源、闭源分为两类。

通信中间件实现分布式系统内通信的中间件,提供标准化通信模式和动态发现机制,使应用程序独立于底层网络拓扑(如IVN);架构平台为综合框架,基于通信中间件,提供通信之外的功能,如资源管理、安全、执行模型。

常见的通信中间件和架构平台

其中,AUTOSAR、ROS 2、SOME/IP、DDS、Zenoh是五个最常用的中间件。

当前多数厂商基于上述五个中间件开发,此外,TTTech、百度Apollo、中科创达等则分别基于自研的生态进行开发。

架构平台

AUTOSAR:AUTOSAR包含ClassicPlatform(CP)和AdaptivePlatform(AP)两大平台。CP主要跑在8/16/32位MCU,对应传统的车身控制、底盘控制、动力系统等功能,CP并不只是“中间件”,而是“OS内核+中间件”的一套完整的“操作系统”,定义了基本的上层任务调度、优先级调度等;AP主要跑在64bit以上的高性能MPU/SoC上,面向自动驾驶,支持多核、多ECU并行处理,AP是一个依赖POSIX标准OS的中间件,不包含OS,聚焦高算力场景的标准化接口与服务。 

总体而言,AUTOSAR需要商业授权,面向生产部署,提供资源控制、配置管理、状态管理等功能,适配实车场景。AutoSAR CP方面,国外企业主导市场,Vector 为头部第三方供应商,ETAS(博世旗下)、EB(大陆集团旗下)等提供基础软件及工具链;国内厂商加速自主研发,东软睿驰、普华软件、经纬恒润、华为等陆续推出中间件方案;AP方面,国外如大陆EB与大众合作,将其应用于MEB平台ID系列车型;国内厂商以AP为发力重点,同时通过合作积累经验(如经纬恒润与Vector合作),推动中间件及工具链产品落地。

ROS(Robot Operating System):ROS是开源机器人软件框架,提供硬件抽象、消息传递等工具集,初衷为简化机器人开发。不过,ROS2可作为自动驾驶中间件,与AUTOSAR AP功能类似但存在差异:AP是严格意义上的中间件,即处于计算机OS与车载ECU特定功能实现之间,ROS2则提供了通用的中间层框架和常用软件模块(ROS Package),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作操作系统了;AP是一套标准,定义了对应用的标准接口,但没有定义实现细节,平台组件间交互接口需要AP供应商实现,ROS2则是代码优先,每个版本都有完整代码实现,也定义有面向应用标准API接口;AP一开始就面向ASIL-B应用,而ROS2则不是根据ASIL的标准设计,所以如果想要上车需要把底层换为满足ASIL要求的RTOS和商用工具链。 

总体而言,ROS2侧重研发阶段,生态丰富(可视化、标准消息库),但缺乏生产级功能(如系统监控、配置工具),适用于快速开发。目前,基于ROS量产应用较少,其中APEX.AI公司为ROS2中间件典型代表,其所设计的中间件Apex.Middleware为第一个通过ASIL-D认证的ROS 2方案。此外,丰田、大陆、采埃孚等OEM以及Tier 1均积极布局ROS 2。

 

通信中间件

SOME/IP(Scalable Service-oriented Middleware over IP):宝马提出的应用层协议,基于TCP/UDP运行于车载以太网,以服务化(Server-Client)模式实现通信,具备高可扩展性。独立于硬件、OS和编程语言,支持AUTOSAR CP、AP及非AUTOSAR平台的跨平台交互。SOME/IP运行在车载以太网第四层以上。当前,全球最大的商用SOME/IP产品供应商是Vector,开源版的vSOME/IP则是由GENIVI协会来维护的。总体来说,SOME/IP功能较有限(安全性、QoS 配置较弱),但依托 AUTOSAR 联盟支持,在汽车领域仍具相关性。

DDS(Data Distribution Service):OMG制定的分布式通信规范,以“数据为中心”的发布/订阅模式为核心,最初用于解决复杂网络环境的兼容性问题。被AUTOSAR AP(2018年引入)、ROS2、CyberRT等采纳为通信机制,支持高实时性与可靠性,广泛应用于汽车、国防等领域,美国RTI公司占据全球80%市场份额。DDS功能最全面,支持丰富的发现机制、可配置QoS和安全功能,被ROS 2和AUTOSAR AP采用,成熟度高。

Zenoh:最新且不成熟,宣称性能优于前两者,但缺乏独立验证;支持资源受限设备,通用性强,未来或成 DDS 的挑战者。

当前,在汽车智能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,自动驾驶中间件领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,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技术路线:

  • 全栈封闭方案:以英伟达为代表,提供DRIVE OS操作系统+DriveWorks工具链+CUDA计算平台的完整解决方案,方案商可基于此进行上层模块的定制开发;

  • 开源协作模式:如地平线采用的TogetherOS开源实时操作系统,结合生态合作伙伴提供的中间件组件,形成开放的技术体系;

  • 自主开发路线:厂商基于现有框架(如FastDDS、ROS2或CyberRT等)进行二次开发和功能扩展,构建自有的中间件解决方案;

  • 标准适配方案:遵循AUTOSAR AP标准架构,在传统汽车电子基础上进行智能化功能的扩展和适配。

 

 

盘点国外主流中间件

TTTech Auto:TTTech是较早发布汽车中间件产品的厂商之一,旗下TTTech Auto现已被恩智浦(NXP)收购。其推出的MotionWise中间件通过ASIL-D认证,支持Linux/QNX,搭载于奥迪A8等25 +车型,提供实时功能与安全保障,曾获奥迪、安波福等投资,前装量产超200万辆车。

HighTec:为英飞凌、意法半导体芯片提供AUTOSAR MCAL支持,含配置、驱动开发及与操作系统集成服务,助力安全合规的车载应用开发。

Hitex:提供MCAL驱动程序(如MC-ISAR低级驱动),支持TraveoII等芯片的AUTOSAR 应用,通过测试验证,节省项目开发时间。 

ETAS(易特驰,博世子公司):提供RTA-VRTE(遵循AUTOSAR Adaptive R19-11,支持 SOME/IP 通信等场景)、RTA-BSW(符合AUTOSAR R4.x,提供完整堆栈)、Iceoryx 等中间件,覆盖AUTOSAR CP与AP规范,均通过ISO 26262 ASIL-D认证,适配Linux等系统及多种应用场景。 

Elektrobit:推出EB tresos AutoCore和EB corbos 系列,覆盖传统控制与高级架构场景。

Vector:提供MICROSAR Adaptive(符合AUTOSAR Adaptive,支持高性能ECU及 ASIL-D 安全级)和MICROSAR Classic(覆盖AUTOSAR Classic标准,含veHypervisor组件),工具链支持多平台配置与验证,适配量产项目及复杂系统。

Apex.AI:Apex.Middleware集成Cyclone DDS与iceoryx技术,支持车内外及云端通信,优化低延迟与数据传输效率,服务于ADAS及自动驾驶全场景,满足汽车级通信需求。

Wind River:基于自研VxWorks和Wind River Linux,提供AUTOSAR AP中间件方案,通过 ISO 26262 ASIL-D 认证,支持面向服务架构,适配互联自动驾驶应用。 

Mentor Graphics(西门子旗下):VSTAR 系列,符合AUTOSAR标准,支持多通信协议,通过ASIL-D认证,丰田等企业已采用其基础软件栈。

Real-Time Innovations(RTI):基于DDS标准的Connext软件,提供低延迟、高可靠的数据分发服务,支持跨平台协同,适用于自动驾驶等任务关键型系统,保障实时性与安全性。 

eProsima:开发Fast DDS,符合OMG DDS标准,开源免费,支持多系统与领域,提供代码生成工具,简化应用开发,适配汽车、机器人等场景。

Object Computing:OpenDDS是开源分布式实时发布/订阅方案,符合DDS标准,支持多传输协议与QoS策略,适配汽车、航天等行业,保障数据通信可靠性。

采埃孚:2020年发布ZF Middleware,基于AUTOSAR AP架构,通过ASIL-D认证,支持车辆全生命周期功能更新,涉及自动驾驶、车辆控制等领域,可简化车企系统整合;与KPIT 合作开发KSAR Adaptive,支持POSIX系统及SOME/IP通信。

Tata Elxsi:其AUTONOMAI平台融合深度学习与AI,支持传感器模拟、算法验证及融合,提供感知、控制等模块化解决方案,助力快速部署ADAS及自动驾驶应用,适配特定区域场景。

 

国产也在布局中间件

传统分布式架构中,AUTOSAR被Vector、ETAS 等国外供应商等垄断。而在集中化架构下,行业尚无统一标准,国内企业可通过自研中间件抢占市场。所以,国内厂商也在不断加大对于中间件的投入。以下为具体厂商:

蔚来:2024年推出的整车全域操作系统SkyOS作为数字架构的“灵魂和思想”,面向AI设计,涵盖中间件、SOA框架、软件升级、数据闭环等模块,并拥有多个针对不同场景优化的版本,如轻量级、强实时性和高性能场景。

华为: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集成自研芯片,通过软硬件调优实现实时通信与低功耗,具备开放特性,支持自动驾驶算法快速开发与部署,作为 “汽车大脑” 赋能智能化。

百度:Apollo Cyber RT是专为自动驾驶设计的中间件,基于DDS底层,删除Master机制,优化高并发与低延迟性能,屏蔽底层复杂性,简化算法开发与系统构建。

经纬恒润:自主研发INTEWORK-EAS-AP/CP,符合AUTOSAR标准,含工具链与嵌入式软件,适配多芯片与编译器,支持AP和CP场景,提供定制化服务。

普华基础软件:推出国产化AUTOSAR基础软件平台,含操作系统、通信协议栈、诊断模块及开发环境,ORIENTAIS 操作系统通过ASIL-D认证,适用于动力、底盘等安全系统。

东软睿驰:NeuSAR系列覆盖AUTOSAR AP/CP,支持Linux/QNX系统,通过ASIL-D认证,已在多款车型域控制器量产,与地平线等合作,支撑自动驾驶与智能驾驶域开发。 

零念科技:LinearX CarOS 1.0 基于 AUTOSAR AP,支持跨核异构通信与实时调度,适配多芯片平台,满足L2~L4自动驾驶的ASIL安全需求,可灵活对接硬件与算法。

国科础石:自主研发础光系列操作系统包括自动驾驶域的础光Linux、础光智能操作系统、础光实时操作系统Photon RTOS等,并推出开源计划。此外,国科础石也推出了础光中间件自适应软件平台,南向兼容AUTOSAR和ROS2,北向提供标准化车规级接口,提升应用软件迁移效率。

华玉通软:专注于智能驾驶基础软件,其 “雨燕” 通信中间件(SWIFT DDS)是国内首个基于OMG DDS标准自研并通过ISO 26262 ASIL D认证的产品,另有实时版本(SWIFT DDS-RT)适配MCU等资源有限的计算单元。还发布 “云雀” 执行管理中间件,助力提升应用开发效率。 

映驰科技:自研EMOS中间件平台,面向整车高性能计算软件平台(自动驾驶/中央计算),支持确定性通讯与调度,核心模块通过ASIL-D认证,兼容AUTOSAR AP,适配多底层OS 和芯片,支持异构多芯片计算与整车全局同步。搭载EMOS的方案已在理想、上汽、哪吒、长城等多款车型量产。

国汽智控:ICVOS操作系统采用分层设计,支持异构硬件与算力扩展,提供感知、控制等功能框架,适配高数据量、高可靠的自动驾驶应用,支撑智能网联生态。

赫千科技:自主研发Adaptive AUTOSAR解决方案,支持Linux/QNX系统及多种通信类型,提供基础软件包与工具链,适配自动驾驶场景。

镁佳科技:SmartMega OS+基于AUTOSAR标准,支持Android/QNX系统,通过ASIL-B/C 认证,已搭载于HYCAN 007,提供数字座舱、域控制器等定制化方案。

未动科技:自主研发智能驾驶中间件,含轻量通讯模块(支持 SOA 开发)与量产级安全中间件,支撑从开发到量产的平滑过渡,助力高级别自动驾驶落地。 

艾拉比:其推出的UCM是AUTOSAR AP上的升级管理服务,包含PackageManager、Receiver等组件。 

畅行智驾(中科创达子公司):首款域控中间件为RazorWareX 1.0,为智能驾驶提供高实时性、高宽带通信骨干网,调配算力与传感器数据,支撑AI算法运行,具备安全、开放、确定性延时等特性,专注于规模化量产的实时软件与域控平台。

光庭信息:推出自研车载软件平台KCarOS(面向中央计算单元,符合SOA架构),包含AP 组件、轻量CP组件、实时以太网协议栈及Hypervisor软件,配套工具链支持全域研发。基于KCarOS构建智能座舱、驾驶、电控三大域控平台,加速量产落地。

华阳集团:推出AAOP开放平台,通过硬件抽象封装与软件标准化设计实现软硬解耦,支持多设备通信标准化,适配不同硬件配置,聚焦智能座舱,提升应用开发与生态整合效率。

 

中间件面临的挑战

虽然说,汽车中间件市场前景广阔,但大规模量产仍面临多重挑战,尤其是国内。

一是标准化缺失与生态协同难题,当前,域控中间件开发涉及多个供应商,包括底层OS/BSP、标准基础软件、中间件及工具链等,但由于接口标准尚未统一,不同模块间协同开发难度大,同时目前行业仍在竞争中间件技术路线(如AUTOSAR AP、ROS2、自研架构等),缺乏像AUTOSAR CP那样的统一标准,导致客户对其认知模糊;二是严苛的技术要求,中间件需满足高实时性、高性能计算、高可靠性及功能安全(如ASIL-D)等核心指标;三是国内国内厂商在技术积累、项目经验及人才储备上处于劣势。 

总之,业内人士分析,将来几年中间件依然会百家争鸣,但在更远的未来,淘汰赛终将来临。

  • 分享到:

 

猜你喜欢

  • 主 题:ADI 高性能产品方案助力人形机器人应用设计
  • 时 间:2025.07.16
  • 公 司:ADI & 骏龙科技

  • 主 题:双频共振:IMU全局姿态与振动传感如何共塑人形机器人的生命力
  • 时 间:2025.07.24
  • 公 司:ADI

  • 主 题:小电阻大奥秘--分流电阻器使用方法之实践篇
  • 时 间:2025.07.29
  • 公 司:ROH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