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电子技术网

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

 
 

深度解析模拟技术中 ESD 稳健设计的挑战

关键词:模拟技术 ESD 稳健设计

时间:2021-07-19 14:16:19      来源:网络

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、“智能设备”和汽车电子产品的普及,IC 中嵌入模拟功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。这推动了对特定模拟技术的需求,这些技术在整个半导体市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。

作者: Gianluca Boselli 

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、“智能设备”和汽车电子产品的普及,IC 中嵌入模拟功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。这推动了对特定模拟技术的需求,这些技术在整个半导体市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。

通过一些简化,模拟技术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:

高功率 BiCMOS:主要目标是功率器件的 RDSON 和击穿电压。通常具有非常广泛的组件类型(双极、CMOS、LDMOS 和 DEMOS 器件),涵盖从低压(LV,几伏)到极高电压(HV,数百伏)的应用。

高速 BiCMOS:主要目标是双极器件的速度,以支持高达数百 GHz 的高速应用。

模拟-CMOS:主要特点是高密度 CMOS 逻辑,以及低寄生、低噪声和高质量的无源器件。它们往往是 CMOS 技术的“衍生物”。

静电放电 (ESD) 是一种从身体到物体的静电荷转移,它会在短时间内(数百纳秒)产生高电流(几安培)。ESD 事件可能由 IC 在制造过程中的人工处理/测试引起,并可能导致灾难性的损坏。为了保证 ESD 对处理/测试的稳健性,每个 IC 都经过标准 ESD 测试,通常是人体模型 (HBM) 和带电设备模型 (CDM)。

为了达到所需的 ESD 稳健性水平,在每个焊盘上添加了专用的片上电路(通常称为“ESD 保护”或“ESD 钳位”),以将 ESD 能量吸收到受保护电路的安全水平。在典型的 ESD 保护实施中,每个焊盘到焊盘的组合都必须具有通过 ESD 保护的有效 ESD 放电路径(图 1)。模拟技术对 ESD 稳健设计提出了许多挑战。

ESD 技术挑战

CMOS 和模拟技术之间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后者通常是模块化构建的。这允许 IC 设计人员仅选择一部分可用的工艺掩模,以精确定制设计需求(并非给定工艺中可用的所有组件都可用于设计)。

从 ESD 设计的角度来看,这意味着 ESD 设计人员必须支持具有不同掩模组的相同 ESD 应用。这可能非常具有挑战性,因为 ESD 保护的实际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掩模组。换句话说,可能需要构建多个版本的相同 ESD 保护,具体取决于可用的掩模组。

模拟技术的另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方面在于利用模型。虽然最先进的 CMOS 技术只有几年的寿命,但模拟技术可能使用 10-15 年,甚至 20 年。在此生命周期内产生的应用程序组合对 ESD 设计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。

ESD 设计挑战

漏极扩展 MOS

漏极扩展 MOS (DEMOS) 是一种器件,其中将同类型的低掺杂区添加到高掺杂漏极区或漏极扩展区(图 2)。这会影响额定电压(即击穿增加)和漏栅压降(与栅氧化层可靠性相关)。另一方面,这种类型的设计会降低驱动电流特性,因为通道通常没有针对该结进行优化。更复杂的版本,横向扩散 MOS (LDMOS),具有更好的电流驱动特性。

从 ESD 的角度来看,DEMOS 晶体管具有非常低的 ESD 鲁棒性,即在 ESD 条件下能够承受高电流密度的能力。DEMOS 的 ESD 弱点是高效 ESD 设计的主要挑战,因为它需要特殊的 ESD 保护电路,在 ESD 事件(这对面积有影响)期间不会使用 DEMOS 晶体管。在过去的 15 年中,多项研究已经解决了这个特定问题,这也归功于在最先进的 CMOS 技术中使用这些组件。

最近的一项工作 [1] 表明,在高掺杂/低掺杂漏区(图 3 中的“SBLK”区)上阻止硅化工艺可以显着提高 DEMOS 晶体管的 ESD 稳健性。

这种结构基本上增加了漏极侧的电阻。虽然它的具体影响相当复杂,但它可以被视为一种防止非均匀电流传导通过器件整个宽度上的 ESD 电流分布的方法。

3 维 TCAD 电热模拟清楚地描绘了沿器件整个宽度的均匀 ESD 电流分布,并阻止了漏区的硅化(图 4)。这将允许一些 ESD 能量被具有这种结构的 DEMOS 耗散,从而减少对 ESD 保护设计的限制。

高压有源 FET

“有源 FET”是非常流行的 ESD 保护器件,通常用于低电压应用。该名称指的是 ESD 电流在主动操作模式下通过 MOS 器件分流的事实。此模式仅在 ESD 条件下通过 ESD 事件检测器启用。该电路被定时以在 ESD 事件的整个持续时间(1-2 微秒)内保持导通状态。

在 CMOS 技术中,氧化物和漏极结共享相同的额定电压,通态是通过将漏极与栅极瞬态耦合来实现的。此概念的基本实现如图 5 所示。

对于 HV 器件(如前面提到的 DEMOS 和 LDMOS),漏极额定值可能远高于栅极额定值(例如,漏极额定值为 20V,而栅极仅为 3.3V)。因此,如图所示的电路将无法工作,因为漏极和栅极基本上具有相同的电压,从而导致栅极可靠性问题(图 5)。

需要一种将焊盘电压分压以实现适当栅极电压的方法。这可以通过源跟踪级实现(图 6)。该方案允许典型的高压器件在正常的漏极和栅极工作额定值内工作。此外,它还提供了优于电路的两个显着优势(图 5):

电容小得多,因为它驱动一个小得多的晶体管。

开启/关闭时间常数是分开的,可以单独优化。

高压可控硅整流器 (SCR)

可控硅整流器 (SCR) 是 pnpn 结构。由于垂直pnp晶体管和嵌入在这种pnpn结构中的横向npn晶体管的相互耦合,就ESD功耗而言,SCR是最有效的器件。一旦两个双极中的一个打开,它就会打开另一个,依此类推。

参考图 2,通过在漏阱扩展中添加高掺杂 P 型扩散,将 SCR 集成到任何 DeMOS(或 LDMOS)中非常简单。从图 6 中可以看出,形成了具有相互耦合的 npn 和 pnp 的 pnpn 结构。此外,栅极的存在可用于进一步调整 HV-SCR ESD 特性。

SCR 类型的基本问题是它们能够保持功率缩放特性 [2],因为所施加的 ESD 应力的脉冲宽度增加。更具体地说,基于 SCR 在 100ns ESD 脉冲下消耗的最大功率,人们可以预期 [2] 在 200ns 和 500ns ESD 脉冲下消耗一定的功率。

然而,在 200ns 和 500ns ESD 脉冲下实际消耗的最大功率远低于预期(图 8)。这是一个重大问题,尤其是在源自系统级事件的 ESD 脉冲的情况下,应力持续时间可能大大超过标准 HBM 事件的持续时间。

高压双极

正如 HV SCR 所强调的那样,高压双极器件无法避免较差的缩放功率缩放特性。这在图 9 中可以看到,其中实际最大功耗从 100ns 开始不遵循功率缩放定律。

除了与设计为 ESD 保护电路的 HV 双极器件相关的功率缩放问题外,还有另一个与 HV 双极相关的问题需要考虑:由连接到相邻焊盘的​​ N 扩散形成的寄生双极。

参考图 10,焊盘(PAD1 和 PAD2)通常具有以公共接地 (GND) 为参考的 ESD 保护。在从 PAD1 到 PAD2 的 ESD 事件的情况下,ESD 电流(图 10 中的红色实线)将从 ESD 保护 1 流过公共 GND 和 ESD 保护 2,到达 PAD2。由于 N 扩散与 PAD1 和 PAD2 相关,现在形成了一个寄生 npn 双极(公共 p 衬底充当双极的基极),它可以在 ESD 事件期间传导电流并最终失效。

这种配置的主要问题是由于 ESD 电流在 ESD 保护 2 中流动,寄生双极(公共接地)的基极具有升高的电位。这使得寄生双极非常容易被触发,因此,容易失败。

与 CMOS 技术不同,在模拟技术中,具有多个 N 型扩散以支持许多不同的额定电压和隔离技术是很常见的。因此,任何 N 型扩散的排列都会在类似于图 10 所示的情况下产生寄生效应。考虑到发射极、集电极、基极类型和几何效应的数量,很有可能在一个电路中产生数百个寄生双极给定的技术。这对于 ESD 设计来说颇具挑战性,因为 ESD 保护网络必须能够充分保护上述寄生效应。

ESD 资格挑战“片上”系统级要求

为保证 IC 制造过程中对 ESD 事件的稳健性,进行了 HBM 和 CDM 测试。在过去的几年中,需要在 IC 级别进行系统级 ESD 保护的新趋势正在出现。通常系统级 ESD 保护是在系统级解决的,方法是在电路板上(靠近 ESD 应力源)放置专用瞬态电压抑制器 (TVS) 电路。这一趋势背后的基本原理是,如果单个 IC 具有 ESD 系统级稳健性,则可以消除 TVS(从而降低成本和系统设计复杂性)。

在不深入探讨为什么这个理由存在缺陷的情况下,这些要求对 IC 级 ESD 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,不仅在 ESD 面积方面,而且在设计复杂性和所需的学习周期方面。

自定义 ESD 级别要求

IC 级 ESD 稳健性的典型 ESD 级要求是 2000V HBM 和 500V CDM。尽管已明确证明 1000V HBM 和 250V CDM 在当今的制造环境中提供了非常可靠的 ESD 设计,但某些客户可能需要在所选引脚上具有 >8KV HBM 性能以处理未指定的系统级事件。这些要求的影响同样在面积和开发时间方面非常重要。

可持续发展战略

模拟技术组件产品组合的广度以及随后需要保护的大量应用,并不适合满足所有要求的“单一 ESD 策略”。因此,模拟技术领域的 ESD 工程师正在研究所有 ESD 保护策略,仔细权衡利弊以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。

有源 FET:它们非常有效,在低压应用中很受欢迎。然而,对于高电压应用,低 FET 的驱动电流和大面积的结合使它们不太吸引人。

基于击穿的设备:它们依赖于寄生双极 npn 或 pnp。由于出色的面积/ESD 性能权衡,基于 Npn 的技术非常受欢迎。主要缺点是难以通过过程变化来控制性能。

SCRs:这些解决方案在面积/ESD 性能方面是最有效的,而且它们很容易设计。然而,从 DRC-LVS 的角度来看,固有的闩锁风险和难以实现,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使用。

自我保护:这种解决方案在大输出驱动器的情况下非常有效,它也可以设计为承受 ESD 事件。缺点是需要在 IP 和 ESD 之间进行协同设计。

近年来,模拟技术的相关性迅速增加,在这项工作中,我们回顾了与技术、设计和资格要求相关的 ESD 挑战。

  • 分享到:

 

猜你喜欢

  • 主 题:自主移动机器人(AMR)平台方案介绍
  • 时 间:2024.11.19
  • 公 司:安森美

  • 主 题:PIC®和AVR®单片机如何在常见应用中尽展所长
  • 时 间:2024.11.26
  • 公 司:DigiKey & Microchip

  • 主 题:盛思锐新型传感器发布:引领环境监测新纪元
  • 时 间:2024.12.12
  • 公 司:sensirion